作者:蔡穎卿 出版: 遠流出版社
其實要導讀這本書,對我而言很難,因我閱讀的書量太少,閱歷也太淺,加上作者書中所提到的書單,我一本也沒有閱讀過。第一次閱讀並沒有太多的感觸;第二次再讀發現內容既深且廣,作者分享他的感想與啟發,讀後我也深受感動。
作者將此書分為四輯,每一輯有一個標題,有作者的注解,標題下又分為數個主題,每個主題又有摘要,幫助讀者能了解其本意。
輯一吉光片羽: 想起某本書便不能不想起那些話,一想起那些話便不能不感到自己與這本書相遇的幸運。我被這一輯「窮思」中的摘要所吸引,"生活中每遇困難,我常常記起「一直想、一直想」這三個字的力道”。很簡單的一句話,卻是游勉阿嬤扭轉命運並付諸實現的重要轉折。我想游勉阿嬤內在有很強的正能量,透由「想」能開創新生命。每個人都會想多數人卻無法破繭而出,而讓自己深陷痛苦之中。游勉阿嬤的人生智慧,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
輯二砥礪: 年輕時「磨練」的工作多為被動,但年紀漸長之後,「砥礪」慢慢就轉為自我期待了。這一輯中所談的讀書,是作者為自己的工作添加養分並砥礪精神的方法。從磨刀石的摘要就可以看出作者自我要求很高、努力用功的人。「我喜歡體會進步的感覺,那就是昨日與今日的微微不同,我同意要寶刀不老,只有日日勤磨。」
輯三生活的智仁勇: 作者注解中提到在童軍三指禮中學到「智仁勇」,就是要來應付人生不斷出現的「惑憂懼」。 這一輯中的書都是個人的思想,為人或生活故事,透過作者觀看這個世界的方法與徹底實踐自己的啟發,是一種理解與開竅。
P.125『生命與生活所要面臨的困難代代不同,原本,了解困難的存在就是一種應付生活的本能,如今人類突然出現一種想法,認為憂鬱不應該存在的,是病,人應該經常覺得快樂才是正常;這是很新的標準,也是我所難以了解的境界。』看到這段內容時,回想多年前我也曾陷在憂鬱的情緒中,後來,因參加讀書會透過閱讀與討論,發現角色與承擔責任的關聯,釐清自己每個角色所需承擔的責任並執行。人生也慢慢清楚明白 。
輯四種子:作者說:書是種子。捧書在手時,從不知它日後會在我的生活中開出什麼樣的花朵。隨時準備好一片心田,等待這些種子的開花或結果。其中民主與教育篇的注解,杜威的觀點,「生長」是一切事物中最好的,生活的最終目的並非要求至善,生活是改良、成熟、求精的過程。P.242「自信」指的是個人對於該做的事肯定坦然去做,是見到情境中有困難便迎上前去的態度。書中對自信的定義非常特別,我對自信的解讀為相信自己做得到。我覺得「肯定」「坦然」去做,不會產生自大的心態是更棒的詮釋。
書是潤滑劑,各種機械要運轉順暢,需要主人的關照並適時給予保養,添加潤滑劑能走得順而不卡卡,書之於人亦是如此。
……………………………………………………………………………………………………..
作者學有專精又博學深耕,是位懂得美食烹飪有品味的生活家、實踐者,她將經常閱讀的桌前書-橫跨古今中外,分析觀點切中要害,每一篇都用心精凖的契合讀者心之所念,它需要慢慢的看反覆翻看,適合桌前床頭的好書。作者提及的書,範圍包含傳記、歷史、建築、飲食、料理、戲曲、經典、生活、家庭、社會等,對書的觀點解析中,對自己、對讀者、對社會的警醒、提點、砥礪..,在在都能看到作者的認真,多點學習、多點教養、多點尊重、多點思考、多點思想、多點安靜~~個人與社會都需要的,在我看來是個很有責任感的社會學家。
作者提及的書個人能讀到的很有限,但看來篇篇都是經典,對於一般負面的”手段”,做了正面的詮釋,靜心撥繁解決問題須透過”手段”的細膩精工才能達水準,想到工作中從對使用者訪談的系統分析,到正確又方便好用的資訊系統,確實如此,須在繁瑣的作業中抽絲剝繭的探索理解,並轉化成資料庫、電腦語言與邏輯,讓使用者欣然接受,真是需要美好的”手段”。
書中提及的”素直” 表象是簡單的”下雨了,把傘打開”,然而作者講述的是順服坦然面對問題的態度,才能有真正的自信,由家庭生活中培養適當的情緒節制,不為雜事糾結,才能在”他人與我同等愉快與受尊重之間行走,情緒的收放才能真自然”,多麼透徹的體悟。
看到作者提到家中訂的雜誌-家庭畫報,給她很多的影響,這讓我想到父親生前最愛的”傳記文學”印象中總是看到他帶著老花眼,坐在背後透光的玻璃窗前躬著身,認真安靜的看著它。 小時候他還訂過拾穗、大同半月刊等,這兩本雜誌也陪我度過生澀的青少年時期。而自己看了四十年的讀者文摘在今年中停訂了,偶而拾起兒子訂的天下、豐年雜誌看看。
作者提到的京劇是我喜愛的,在中學時常常沉迷其中,每週三晚上趁父母睡著時,一個人打開電視,音量開到可以聽到的最小,看得如醉如痴,肖想著要去讀戲劇系,幸好這只是個年幼的懸念,它畢竟不是毛躁的我耐得住的活。
回想自己在五十多歲前每個月看五~六本書是經常的習慣,眼睛退化開刀後總覺視茫茫,看書量大大減少;因過敏很少到書庫借書,習慣上書局購買,後來網購,也因不擅整理打掃,過往看過的書就轉送出去,或隔陣子來個清倉回收,手上很少留著什麼書。目前經常看的是”荒漠甘泉”,這本是2000年買的至今已十六個年頭,每天早上讀上一篇以自我提醒也得力,做個美好一天的開始。再來就是”幾米故事的開始”是留在手上經常翻閱的書,喜歡幾米的繪本,之前買的也都轉出去了,他的繪本有童趣但卻是寫給成人閱讀的,幾米自述因工作過度勞累生病後的黑暗、孤獨、寂寞、無助,到做繪本重新出發的心路歷程,喜歡作者深沉的思維與寂寞又向上的心靈,很有療癒的美好。社會進步快速又多元,光怪陸離的人、事不斷的發生著,媒體散佈著聳動無益的新聞節目,大家都在傳播媒體未必正確客觀的短訊中,慌亂渡過、人云亦云、缺乏思考判斷力的社會中沉淪著。
我們很需要透過閱讀來豐富精神生活,經過作者五十歲的書桌,提醒我們利用閱讀的寧靜,達到明心見性,做個有思想會思考判斷的社會分子,傳承給我們的下一代。
…………………………………………………………………………………………………
雖是作者的讀書心得,我未曾讀過那些書,然而讀起來卻未有杆格不入之感,反而有些時候會有共鳴。例如,第一篇的手段的結論寫著“慢不是故做從容學優雅,她想的是,定下心來練習撥繁理密的真手段”。單是這句就讓我仔細咀嚼再三,一生中多少要撥繁理密的時候,自己都匆匆而過。以上是引弘一大師的格言:「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纔是腳跟。」
在每一篇名的下面,都有該篇的摘要,讓我們很清楚作者要表達的中心思想。例如,成年篇寫的是“我心目中完美的「成年誓詞」是….”;行路篇寫的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想走完不起程」…等等。三言兩語就將該篇的重點節錄出來,讓人佩服作者的文字運用與寫作功力。
看完書,發現作者介紹的幾乎都是舊書,不是什麼熱門暢銷書或話題性很高的書,即使我想閱讀,可能還得找一下。而在種類上也呈現了多樣性,非常有趣。誠如後記中作者引用新潮文庫所出版的〈一生的讀書計畫〉序文中所寫「讀書不會讓各位讀者和我自動變成有教養的人,也不會替我們解釋人生的終極秘密,也不會使人幸福,但是會像戀愛一樣,使你的內在生活更有趣、更豐盈充實」。作者將書視為慈愛寬懷的長輩,或不斷讓自己看到自我偏狹的榜樣,以及軟弱時能仰望剛強性格之美的朋友,而感謝書籍忠誠的陪伴。
閱讀就像其他的興趣一樣,有的人可以從中得到快樂,當然也有人一拿起書就看不下去。我很幸運屬於前者,這是上天給我最好的禮物之一。
…………………………………………………………………………………………………..
蔡穎卿女士是個很獨特的作家,跟她說話時,不自覺的聲音就會變慢,心也柔了起來。今天拜讀「50歲的書桌」這本書,腦海中仍不斷地浮現出她講話的神情,真是書如其人;人如其書。聽她演講就好像在聽一篇朗頌中的散文,輕柔中夾帶沉穩與堅定。我個人非常很欣賞作者的書寫格調,因為她總能在極為生活化的議題中,詮釋自己的脫俗的價值觀與延展人生的意義。
作者曾經開辦了幾個親子烹飪課、縫紉課工作室,因為她發覺雙薪家庭的父母,往往只願意動口指導,而事實上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必須透過體驗與實踐的歷程才能學得會的,必須讓孩子親自DO IT,才能了解個中的困難與巧妙,即使必須面臨髒亂甚至危險的動作挑戰,但這就是為什麼家長必須親自細心陪伴與運用策略引導孩子學習自我解決困難的道理,這就是杜威所說的生活即教育。同時蔡老師也非常不喜歡別人給她親子教養專家這個頭銜,因為她認為每個子女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每個父母都應該是子女最好的適性教養專家。
作者認為人要有自己的書桌,她說:「是書桌前的一本本書不斷地滋養我,把我修正成一個較為合情合理、更為自重的中年人。」透過這本書,讀者將知道是哪些書籍滋養了一個在家庭、工作間忙碌奔波,卻身忙心閒,愈活愈有智慧的女人。
這本《50歲的書桌》,雖說有三十五篇,卻是涵蓋了四、五十本以上書單的閱讀筆記,分為「吉光片羽」、「砥礪」、「生活智仁勇」、「種子」等四輯,這倒是給了我一個啟發~~退休後的閱讀範圍應盡量多元拓展,除了自己熟悉的專業外,應多閱讀自己有興趣的書,以及能提升生活知識素養的圖書。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像是閱讀筆記的彙整,但它動人之處,就在於每一篇的呈現經常僅從書中一、兩句話,就延伸出許多細微哲思,其文字典雅精緻,也像讀了一篇篇的心靈散文。
全書共分四輯:
輯一 吉光片羽:文中『手段』這一篇讓我聯想起,金城武先生所代言的廣告「世界越快,心則慢」,正好與書中她提到的李叔同大師的名言: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狂風驟雨時立得定,纔是腳跟。定下心來撥繁理密的真手段正是我一直以來自我惕勵的價值觀。也讓我想起《小王子》書中的一段話:小王子遇到一位商人,在賣解渴藥。吃了藥,就不必喝水,這樣一星期可省下五十三分鐘。小王子說,多了這五十三分鐘,要做什麼?「我想慢慢地,向一口井走去。」
輯二 砥礪:作者自稱是生活的實踐者,她告訴我們:沒有任何人能修改我們的人生,但他們卻可以告訴我們該如何進行調整,讓我們的生命價值更加平衡。她喜歡看教育類的書尤其是與好老師相關的書,她提到中國一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曾經說過的一段話:記得當我還是學生時,我每天躲在研究室中做研究,而我的指導教授只是三五天才走進來晃一下,在我的書桌上稍微打量瀏覽,然後簡單地留下一張字條,字條上只寫著:「重複處修改之」。之後我便必須重新打破一兩個星期以來的血汗成果,但是經過這種試煉之後,我終於懂了,所有學問都是要靠自己的腳一步步地走出來!經歷了50個年頭的淬鍊與砥礪,我覺得自己比較能以周全的角度可以去理解生活中人事物的造化,也比較懂得該如何揀選自己內心所想要的價值觀,從珍惜然後再提升為保護,保護屬於自己的生活品質與心靈層次的喜怒哀樂,祈願當我年紀越大,所做的事情可以回饋這個社會,讓身心靈越來越豐富與平衡。
輯三 生活智仁勇:這一輯中的書都是以某個人的思想、為人或生活故事為主,作者覺得這時她所閱讀的範圍已大到「人生」了。作者覺得沒有一個女性能夠透過別人的標準來完成對自己價值的定位,更無須作繭自縛,亞洲傳統的女性總把自己困在牢籠裡,甚至還以道德說或是家庭說來要求自己要看緊那個牢籠,不讓自己從牢籠偷跑出來,她建議我們無須死命地將牢籠的門推開或是踹開,只要轉個念,把自己縮小一點然後從那個柵縫中稍微側身,你就可以輕鬆地走出來。她誠心地建議讀者試著把自己的眼光穿過柵欄之間,往遠處看,你會發現一個超越想像的寬闊天空,把自己放在那裏,生命會更加璀璨。作者常跟她的先生說我們要過一個很華麗的老年,但是,我們要住在一個靠自己打點,盡量是靠自己的力量收拾維持布置。我們對孩子的期待都是各自成長,在獨立裡面有情感上的相繫,這種幸福是一種心靈的穩定狀態,是一種彼此可感受親情溫暖的平衡方式。
輯四 種子:文中提到符號學家ROLAND BARTHES 指出,當一篇文字激起智力的泉源時可以把讀者從消費者變成生產者,當您在書局看到一本書,把它拿回家放在書架上,仍是消費者,變成生活或生命裡的生產者,這是一種奇特的能量改變。認識一本書與認識一個人一樣,是機緣;書對我而言,猶如捧在手中的種子,雖然不知道它們日後會在我的生活中開出什麼樣的花朵,但我彷彿已經準備好一片心田,等待這些種子的開花或結果。就像作者所說的:「雖不能當個雙手猶有餘香的送花人,但真願意這些飛來的種子也停落在他人的心田中。因此,出版此書,並不是為了告訴人們世界上有這本書的存在,而是為了讓讀者靠近更好的自己」。
最後謹以這段作者對閱讀的完美詮釋,跟所有愛書人分享:「閱讀是我對世界的一種愛慕,書就好像無數根無形的線牽引著我,而且那些線永遠不會斷,使我的內心感到安全、感到豐富。」,而作者本人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如麥克阿瑟祈禱文裡所述: 真正的偉大是單純;真正的智慧是坦率;真正的力量是溫和。
…………………………………………………………………………………………………
幾年前,我曾經也參加過讀書會,這是主要針對孩子的閱讀推廣討論而成立的讀書會。當時,蔡穎卿的著作[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將生活的美學,應對進退的教育,帶起了一陣蔡穎卿的旋風。我們便突發奇想,寫信邀約蔡穎卿來大華國小演講,看到她本人,清秀的短髮、明亮的眼神,有一股文學家的氣質。
她侃侃而談的和我們分享她的自身成長經驗,如何帶領孩子們從實做中學到工作的態度和對食材料理的感受。一如在她書中所能感受的特質,她是一位拘謹,有禮且要求完美的人。源於她出身的家庭背景,她的父母親從小便從言行舉止中將為人處世應有的道理灌輸給她,包含對於食物和生活的美學,這也成為蔡穎卿對生活教育涵養的根源。她現在也將她自身的經驗不只教育了她的兩位女兒更推廣給更多的孩子和家長!
這次藉由讀書會推薦這本[50歲的書桌],我也重新檢視了自己的目前的閱讀狀況,令人汗顏的是,幾乎都是關於料理的雜誌,在書中第9頁,她引用短歌行:「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對我而言:「何以解憂,唯有烹飪」目前所看的書籍都是烹飪類的相關書籍雜誌,閱讀的範圍實在狹隘。藉著此書,重新看待閱讀的角度,期許自己對閱讀有更深的體悟!
這本書的寫法分成4章,每一章都是篇幅不長的短文,對於讀者,每一章篇幅打開都可以是一個開始,雖然文字篇幅不長,不過,作者文字精煉,值得細細品味。
在第二篇砥礪中,蔡穎卿提到「砥礪」,一般時候,我們只當它是自我勉勵、督促,殊不知「礪」是將刀刃磨出後應有的薄度,而後,翻過來,在另外一面在細石上拋出應有的質地是「砥」,從事烹飪工作,砥礪除了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外,更對自己自身的要求,成為一天一天~一年一年的修練!將生活所感所接觸,換化成心靈成長精進的養份,我當也期許自己做如是觀!
我覺得生活的美學,若是以金錢去衡量,你大可說,要過這樣品質的生活,我需要很多的經濟資源,不過若是能將美學的心,帶入我們的視野中,定心去觀察生活的細微,帶領孩子們用遠觀用微距的角度去看看生活中的風景,內心的收穫就可以不只是用數字可以評斷了!
看完蔡穎卿50歲的書桌!你的書桌,是什麼樣的風景?
…………………………………………………………………………………………..
這本書的章法很不規律,看書的當下思緒很容易中斷,慢慢發現這本書寫的是作者的讀書心得,可以輕鬆沒壓力的閱讀,不過讀完後深刻記憶的要點並不多。作者在書中提及很多的話題,顯現作者閱讀廣泛,卻不過度探討,正如她所言,想成為一個合情合理,自重的中年人。感覺作者是一個很嚴肅的人,形容自己擅忘,所以會重讀舊書,難忘與喜歡的朋友相聚的快樂,很願意花時間與老友相聚,重溫舊夢,我喜歡她的念舊、有情。
看完書,心有所感,原來當媽媽的不是只要會煮飯會帶小孩就好。羨慕作者可以用簡單的語言,寫出人生的複雜,無愧中文系的背景。
……………………………………………………………………………………………
作者在書中有段話,「我喜歡體會進步的感覺,那就是昨日與今日的微微不同,我也同意要寶刀不老,只有日日勤磨」由此可知她的生活態度,是凡事溫柔的堅持。
111頁「 榜樣」如果一位父親可以在宏達與嚴肅之間同時表達生活的細膩與溫柔,為什麼我當母親不能也在感性之中同時理性;在溫和當中有所堅持。其中有一段林則徐的名言: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125頁 生之喜悅:威廉.亜瑟.沃徖說:「悲觀的人埋怨風向,樂觀的人期待風向改變,踏實的人則調整風帆」作者認為憂鬱不曾與誰的生活真正分開過,我們只是在一生中不斷努力轉化對憂鬱的感受。
我偶爾遇事、心情會非常低落,會選擇逃避眼前的亂象及心中的紛擾,不想出門、不去看醫生,自我療癒的方法是選擇獲得好評的戲劇,連續幾天看完,因為融入劇中情境,暫時抽離煩惱,事過境遷也就很快地釋懷了!
五十歲的書桌雖然是散文,但閱讀的過程讓我有寧靜祥和的感受,作者推薦的書,我也將它們列為清單,日後慢慢拜讀,這本書讓我收穫良多,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小確幸、原來幸福是可以很簡單的,如艾默生所說的:「活著是一件樂不可支的事」
………………………………………………………………………………………………..
作者將生活中所體悟到的經歷,加上大量閱讀中外書籍所產生的心得,利用創作將其傳達給讀者。
在我閱讀本書時,剛開始囫圇吞棗翻閱,後來越來越引人入勝,再回頭看之前看過的篇章,細細品味作者所表達的意涵,『一本書看一地生活』,『煮字可以療飢』....讓我想起了詹宏志的『旅行與讀書』一書不同的寫作風格,但都表現出文學家觀察細逆鞭辟入裡的思想。
留言列表